“陶瓷小院”坐落在群山之下。
古村窯溝韻千年,臥畔桑干群峰環。
土瓦青磚隨風逝,陶藝精湛代相傳。
一手轉動石盤,一手捧住軟泥,經過三五分鐘反復摩擦,一塊爛泥就變成了罐子的造型。手藝人是白發老翁,叼著一根香煙,神態安詳而滄桑。
上千年來,涿鹿縣武家溝鎮東窯溝村民大都以制陶為生,村子也以窯為名,此稱沿襲至今,鼎盛時期有上千名從業人員。如今,青磚古巷、古樸沉窯、斑駁的陶片墻、光滑的石板路、屋頂鱗次櫛比……現居400多戶村民的村子,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。
村里,隨處可見用黃土、石頭和瓷器碎片堆砌成的房梁、院墻、臺階和由泥土打成的土房,大甕和瓷盆等瓷器俯拾皆是,瓷韻盎然。這里人們就地取材,把制陶的泥土、石頭和陶瓷殘片、缸瓦、殘缸等作為建房主要材料,逐漸形成了獨有的“瓷”居特色。
村中央,有一處現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民居---侯家大院。在東窯溝村,“侯”姓是大戶,該院坐北朝南,主房是硬山式正房五間,青磚灰瓦,高起脊一條檐,貓頭瓦至今保存完好。東南設“巽子門”,門樓高大,磚雕精美。梅花鹿、喜鵲登枝寓意“福祿壽喜”。大門外是照壁花墻,院落、房屋結構均按傳統規制。
現在,像這樣的明清古建、古陶窯遺址、遺跡還有許多,但令人惋惜的是,許多建筑在百年的風蝕中,已是殘垣斷壁、荒草沒膝,但厚重的塵埃依舊掩埋不了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與傳奇。
東窯溝村是個千年古村落,最早叫鄧家莊。因村子陶土、煤炭、水資源豐富,故當地人世代以陶業為生,可謂一方水土,養育著一方人。據縣志記載:漢代時期,上谷郡太守景丹為在本郡建窯制陶,親率部下出尋,發現此地土質粘潤筋骨,便命人在此駐扎,建窯燒陶,遂成村落。
東窯溝村的制陶歷史已有上千年。在唐代時期,東窯溝一帶就已有陶窯出現,宋元時期制陶作坊形成規模,直到明清時期,東窯溝制陶達到鼎盛時期。據說當時東窯溝家家制陶,手工作坊有一百多家,古窯一百多座,運送產品的騾馬幾千匹。產品遠銷山西,內蒙,冀北,冀中,冀南地區。那時的東窯溝日夜車馬運輸不停,各行業都因制陶而繁盛一時。
千百年來,東窯溝村制陶多為個體經營,制陶手藝代代相傳。遺存于世的古窯,既是一種時代產物,又是一種悠揚的古風情韻,它們正在向世人傳遞著一種無聲的人文信息。如今,“東窯溝制陶技藝”已是華北地區為數不多保護和傳承較為完整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。2013年8月份,該技藝已被涿鹿縣文廣新局列為縣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剁泥、捏坯、裝燒……能掌握這些世代傳下來的“老藝人”現已寥寥無幾,瀕臨失傳。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侯占高。
侯占高,68歲,“東窯溝制陶技藝”第十八代傳承人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。
“我祖輩都是制陶藝人,受到父親制陶技藝的熏陶,我從小就對陶瓷藝術特別迷戀?!焙钫几哒f,他15歲時和父親學徒,與制陶接上了不解之緣。通過到唐山、景德鎮、宣化等瓷廠學習取經,將制陶從采集原料、粉碎、制泥、半成品制作,到裝燒等工序煉制的爐火純青。并對產品工藝設計、陶窯的設計建造、燒制工藝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。
解放后,村里手工業作坊全部收歸集體所有,成立涿鹿縣陶瓷廠。產品幾經換代,先后由手工作坊到半機械,再到流水線,產品在傳統的粗陶工藝基礎上又開發了鼎盛一時的缸瓦產品。如今,村里主要生產專供牛欄山和紅星二鍋頭的陶瓷酒瓶,具備先進的生產設備與生產線,也算是東窯溝村傳統制陶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。窯火焰生生不息,由東窯溝村而發的陶瓷歷史也將在這里綿延永續……
歲月滄桑,斗轉星移,深秋的午后,沿著村子古道徐步而行,舊時的民窯早已完成使命,千年窯業時光已逝去。雖然隨著時代變遷、技術進步,舊式老窯逐漸被廢棄,破敗不堪,但由此而興的陶瓷歷史不斷,東窯溝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,正通過努力將當地打造成為遠近聞名的陶藝小鎮。
下一篇::石英在陶瓷原料中的運用
- “大道不孤”系列展第三回:出入古今·蔡大禮藝術展啟幕
- 氣蕩物華心卷舒 筆墨鑄就大荒流——有感于王永亮先生藝術變法
- 硯田心耕
- 高原八月似暖冬38x76cm2018年
- 光山油茶園47x72cm2020年
- 云山共舞賦新詩38x76cm2020年
我有話說
最新文章
- 1“大道不孤”系列展第三回:出
????4月16日,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,中國國家畫......
- 2氣蕩物華心卷舒 筆墨鑄就大荒
近日反復思考了永亮先生所談的自己關于藝術......
- 3硯田心耕
傳統意義上,把山水畫的空間稱之為三維空間,......
- 4高原八月似暖冬38x76cm2018年
......
- 5光山油茶園47x72cm2020年
......
推薦文章
熱門文章
- 1袖中雅物:與團扇的不解之緣
扇子種類比較多。晚明文人文震亨在《長物志...
- 2中國古琴美學展登陸上海 傳統藝術
“乘物游心——中國古琴藝術與當代生活美學...
- 3第五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作
7月26日,演員在表演舞蹈《天邊那片綠云彩》...
- 4潘天壽:書法之本乃精神
潘天壽(1897-1971),浙江寧??h人,現代著名畫...
- 5畫里有話—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
三陽開泰軸明代朱瞻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...